新聞資訊
再生銅桿行業標準有望出臺 少數企業達標
“再生銅桿行業標準目前已由專家委員會審核通過,并送交工信部。”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崇祺近日在出席第十一屆再生金屬國際論壇時向記者透露,該標準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目前業內只有少數幾家能夠達標,一旦出臺,必然引起行業洗牌。
由于廢雜銅直接生產精煉銅桿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因此近年來該行業發展十分迅速。據中國瑞林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姚素平介紹,目前國內以廢雜銅為原料生產銅桿的生產線超過80條,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廢雜銅被直接加工成電工銅桿或銅合金(如黃銅棒)等。但黃崇祺同時指出,由于大多數企業在精煉時對雜質的脫除以及加工過程控制不好,所以僅能生產低品質銅桿。
業內專家也表示,我國廢雜銅直接再生制桿比國際上起步晚了20~30年,現在處于全面落后狀態,在生產效率、質量等方面還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此外,用于廢銅制桿的國產連鑄連軋機水平也落后幾十年,要想提高質量和利用效率急需解決裝備問題。而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費用昂貴,因此開發自主創新的技術勢在必行。
近年來,國家十分重視再生行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支持和鼓勵該行業的發展。廢物資源化科技工程“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就把開發廢雜銅分級直接再生銅導體列為研發的技術重點。據了解,廢雜銅直接再生制桿國產化技術開發及應用,建設示范生產線的項目已經啟動,將全面推動我國廢雜銅直接再生銅桿的技術升級,淘汰舊工藝和舊裝備,開創新局面。但技術的開發與升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黃崇祺預計,廢雜銅直接再生制桿國產化技術開發及應用需要3年時間。
隨著政策的收緊、各種法規的出臺,對于再生銅桿生產企業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企業有提高技術裝備的的需求。而隨著原始積累的完成,一些企業也擁有了發展的資金,具備了設備更新換代升級的能力。黃崇祺表示,如果不加以科學合理的引導,可能會出現新一輪的重復引進。他指出,企業有了初步的積累資金后,都考慮更新設備,進一步發展,而不少企業都抱著要買就買最好的觀念,紛紛準備引進國際最新的設備。而各個企業之間由于缺少交流,很可能引起新一輪的重復引進。
再生銅桿企業進行設備更新升級的趨勢勢不可擋的,但重復引進必將造成資源的浪費。美國廢料回收工業協會SCRAP雜志的Adam Minter認為,雖然中國非常希望引進國外最先進的廢品加工技術,但對中國來說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在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等機構的領導下探索自己的技術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