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資訊
3D打印技術對傳統供應鏈的影響
由于3D打印在生產定制化、小批量產品方面具有優勢,長遠來看3D打印將對現有的制造模式、供應鏈將會產生一定影響。2015年7月22日,艾荔艾集團應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的邀請,與供應鏈管理專業的師生進行交流。在交流中,艾荔艾技術部主管Sarah Lee通過分析歐特克、UPS、波音公司、TNT、亞馬遜等世界著名企業建立的3D打印商業模式,與師生們共同探討供應鏈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接下來艾荔艾將分享部分現場交流的PPT。
歐特克的Spark 3D打印平臺,將設計師、打印機和用戶聯系在一起。用戶可以通過歐特克的軟件,如Fusion 360軟件設計3D模型,并點擊3D打印按鈕將數據傳輸至Spark平臺上,與平臺中相連的3D打印機將進行打印,最后用戶將受到3D打印的成品。
UPS 在美國紐約、洛杉磯、芝加哥等10大城市的UPS 商店中設立了3D打印服務,用戶如有需要可以就近享受UPS提供的3D打印服務。UPS3D打印商店中既有自己配備的專業3D打印機,還有其指定的外包服務商,比如,位于美國肯塔基州Louisville的UPS全球中心在2015年5月引入一家名為CloudDDM的3D打印初創企業作為其制造工廠,該公司擁有100臺3D打印機(最終將擴展到1000臺),只需3個工人進行輪班值守,可以制造一次性零部件,甚至可以批量化生產零部件。客戶可以在他們的PC、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上下載CloudDDM的應用程序,并通過該軟件來創建新的打印作業。然后,他們只需通過同樣的軟件上傳一個或多個STL文件,選擇零部件的材料、顏色、數量要求和生產優先度,輸入自己的支付信息和地址,然后發送命令以進行打印。與UPS的聯合,使用戶任何提交到CloudDDM的訂單,只需在下午6點之前提交,那么第二天即通過UPS的物流體系到達用戶手中。
德國物流巨頭公司TNT在其德國的物流點設立了3D打印服務站。TNT公司這樣的布局,是出于未來備品備件將由3D打印機分布式制造的長遠考慮。
美國著名電商亞馬遜(Amazon)已經申請了途中3D打印專利,提供按需定制的3D打印服務,從而更快地送貨。為了保證速度,3D打印工作有時甚至可以在送貨卡車中完成。專利文件的內容大致可以概括如下:以汽車零部件為例,顧客可以在亞馬遜網站下單訂購置換件,并在訂貨當天及時收到商品。這套系統的優點在于,亞馬遜可以保證隨時發貨,而不用在意是否有庫存。
波音公司提交了一份飛機備品備件3D打印相關的專利。按照這個專利進行管理,波音公司可以不用設立多個庫存中心存放零件備件,然后再運輸到需要的位置,這很容易導致時間的延誤;該公司只需搭建其一個擁有零備件CAD設計文件的在線模型庫,任何地方只需一臺3D打印機就可以在幾分鐘或幾小時內制造出他們想要的備件。
接下來3張PPT 對傳統供應鏈與3D打印模式下的供應鏈進行了對比。
傳統模式下,標準化的產品需要在特定的工廠中集中進行大批量生產,然后通過倉儲、物流、分銷抵達用戶手中。在此過程中,不僅生產時間長,碳排放高,還包含了昂貴的物流成本。
而采用3D打印制造模式,用戶可以根據需要上傳設計圖到云端,距離用戶最近的3D打印工廠或中心將根據用戶提交的需求進行生產。打印產品是小批量、定制化的產品,用戶可以短時間就收到產品。在整個過程中,不僅物流成本下降了,生產時間也縮短了。
在上圖中可以看出,傳統供應鏈模式主要是:原材料-運輸-零部件生產-運輸-裝配-運輸-分銷-運輸-最終用戶;而在3D打印生產模式下,供應鏈明顯被簡化了:原材料-運輸-3D打印-運輸-分銷運輸-用戶,甚至可以從3D打印環節結束后直接運至用戶手中。
最后,我們看一個發生在身邊的故事。中國著名的3D設計師事務所極致盛放,為客戶提供很多驚艷的3D打印婚紗、家居作品,他們與Materialise、EOS等全球范圍內的3D打印服務商都有合作。設計師設計的作品,以數字化的設計文件形式發送給3D打印服務商,就可以進行生產了,而且每個作品可以是獨一無二的。不僅如此,極致盛放參加意大利的家居展會,都是在設計師出發前將打印文件提交給展覽地點附近的3D打印服務商,打印完成后將作品直接運輸至展覽地點。在整個供應鏈的前半程,流通的只有數字化的設計文件而不是實物,這使供應鏈大大縮短了。
波特蘭州立大學(Poland State University):成立于1946年,現有學生24,000人,其中包括2000多名國際學生。在2005 年度被“世界新聞與報道”評為8所“值得追尋的大學”中的第5名。 波特蘭州立大學是俄勒岡州大學體系中最大, 文化最豐富且唯一的位于城市中心的大學。擁有西海岸排名第5 的研究生院,在繼續教育及實踐方面為全國的先驅。學校擁有7所學院,提供120多類別的專業學科。最多學生選修的學科,依次是社會科學(23%)、商科管理(19%)、文科(10%)和心理學(9%)。較好的學科是商科、電機及計算機工程、教育和環境科學。